Anchnet Logo
云管理服务解决方案平台工具云代理服务客户案例关于我们
    Anchnet Logo

    【安畅报道】纯干货——云计算红海将至,管理式云服务如何独树一帜?

    2015-09-15 10:54:26
    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云计算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局,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革命性的变化。
    在2012到2015年三年间,国内云计算走过了成长期,在市场、技术以及产业链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众多厂商的涌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云计算已经由概念推广阶段向落地阶段过渡。
    据相关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云计算基础设施支出预计将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将达546亿美元,将占IT基础设施支持近一半,约46.5%的市场。
    云计算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瞬间成了厂商们的宠儿。一时间,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ICT产业也不甘寂寞开始自建云,而运营商以及通信设备商也纷纷瞄准政府和企业市场,入局云计算。云计算市场红海将至。
    于去年在新三板公开挂牌的安畅CEO程小中先生受邀作为演讲嘉宾出席由UBM主办的全球云计算大会 · 中国站,并与在场的观众分享安畅在管理式云服务领域深耕多年的技术实践经验,以及安畅对于运维管理技术平台SmartOps的深度解读。

    程小中先生表示,

    云计算的构建是一项庞大而反复的系统工程,并不单单是实现一个复杂的算法,加入云计算市场的竞争,需要从0到1开始构建客户关系,但从0到1开始构建客户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有非常强大的技术设施方面的优势。
    虽然安畅一直竭力避免成为重资产的企业,但在过去的3到4年的时间内,我们自建一张属于自己的网——FastFiber,我们在国内把三家运营商串在一起,在香港我们打通NTT、PACNET、PCCW、九仓电讯 等4家国际运营商。目前这张网,用户只需单点部署,便可以解决用户业务部署的问题。  
    据IDC调研报告指出,2015年82%的新应用将运行在云计算平台上,到2020年云计算业务将占所有IT系统的27%,在云服务主要玩家悉数入场,大部分机会点占位完毕的激烈竞争局面下,安畅如何在同质化产品中独树一帜,突出重围呢?

    以下为全球云计算大会 · 中国站

    安畅CEO程小中先生演讲文字实录:
    大家下午好,听了一天的会,到下午两点多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困的时候,今天我的主题是管理式云服务的实践之道,我尽量避免给大家做广告,也尽量不多讲云计算有多灵活弹性,我们几秒钟能创建一台云服务器,这些我相信这两天大家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分享了,对不对。我今天选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我们安畅自己在过去的五年里面,我们自己对行业趋势的一些思考,对技术的一些思考,我们迈过的一些坎,还有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以及我们是怎么做的。
    我先简单的把公司给大家介绍一下,
    安畅在09年成立,现在有200多名员工,技术人员比较多,主要是研发还有技术服务的同事。我们过去5年每年在用户增长速度上面都超过百分之百。我们主要业务,就是这上面的标题,管理式云服务,在国外叫做Managed cloud。目前的运营规模是12个数据中心,有一张自己的代号FastFiber 的自治网络,有3个独立的互联网AS自治域号,目前有3个B的 IP地址。去年年底,新三板挂牌,同步完成A轮融资。            
    这个地方我插一下,想做个小调查,大家只前有听说过,知道管理式云服务的,麻烦举个手,我想了解一下。谢谢,不是很多,看来我的故事还是有讲的价值。
    先大概介绍一下安畅过去的几个发展阶段。我们在09年年刚成立的时候,大概积累了100多个用户,到了2014年, 我们已经有1万多个用户的规模,在今年差不多这个时间点的时候,我们有了2万多个用户。
    这个背后,这个数字我为什么这么列:因为过去的5年,从09年到14年 ,我们花了5年的时间积累了1万多的用户,但是在14年的夏天到今天,我们用1年 的时间,积累的用户、新增的用户等于过去5年积累的用户。
    这个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也就是今天我要讲的,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所以,这个故事,还是要从2014年的夏天开始说起。也就是在去年的大概七八月份的时候,安畅150多个人左右的一个团队,我们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选择。2014年差不多是云计算,尤其是在公有云市场在中国爆发的一个时间点。在这个爆发点来临之前,其实,我们安畅已经默默地做了5年的IaaS,这个IaaS更多的是Hybrid IaaS。主要的意思同时提供物理裸机的租用和云计算服务。坦白的说, 其实早期的云不能叫做cloud。因为在09年的时候,我们从单机的Xen虚拟化开始做起,后来我们过渡到KVM,在这之间我们从单机做到集中的存储再到分布式的存储,也是从早期VPS开始再到cloud的过程。
    这是过去的5年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做了 5年,积累了1万多的用户,到2014年,我们认为等到了一个春天的来临。但实际上,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发现背后出现了更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更大的巨头也进入这个领域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BAT都进入了公有云市场,就像美国一样,google,还有微软,还有AWS,他们是云计算主力军。在中国,在13年到14年作为主要一线互联网公司的BAT,也都从一个2C的市场杀入了一个2B的云计算市场。
    当然,从今年开始,大家也多数看到了,国内大的IT设备原厂,包括华为,浪潮,联想也都纷纷进入了公有云的市场。所以说,整个的IaaS领域,虽然市场领域的需求已经起来了,但我们能感觉是,你现在是和巨头在同台竞争。作为一个200多人的公司, 和巨头在同台竞争,我觉得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这是一种幸运,但也可说是一种不幸。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到底是继续跟随这些大的巨头的脚步,和他们正面竞争,他们做公有云,我们也做公有云,他们做云服务器,我们也做云服务器,他们在今天降价,我们也在今天开始降价,还是说这个时候,我们很果断的,识相的退出来。或者有没有一些细分市场,是那些巨头的能力所不能覆盖的,存在我们的机会,这个方面,我们足足思考了一个夏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思考的第一个话题是整个的云服务,尤其是公有云市场这个行业的格局和未来趋势,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我们认为,在2014年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国内公有云的市场,主要的玩家基本上都已经进场完毕了,操场上的各个跑道,我觉得基本上各位选手都已经占好了,操场大门已经关闭了,接下来,剩下的就是赛跑,谁在哪个跑道上,谁跑的比较快,谁跑的比较慢。整个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格局,如果说对标,比如说美国的市场,差不多大部分的机会点已经被占位占得差不多了。这是我们对于在公众视野的公有云市场的格局判断但是在更大的相对不太公开化的私有云市场,未来还有一个很长的一个路要走,基本上大家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去竞争。但是公有云完全是台面上的竞争。    

    第二个,我们认为在纯粹Iaas领域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同质化竞争会非常严重,包括价格上也一样,以互联网巨头的套路,价格竞争导致的红海很快就会来临。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美国的AWS和中国的阿里这样的巨头,他们基本上是在一个自己相对比较封闭的技术堆栈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两年迅速崛起的OPENSTACK社区,包括我们国内,像大家耳熟能详的unitedstack、刻通云、easystack等等。还有最近比较火热的zstack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技术体系,但是选择了对外开源。这些开源的云平台的技术的普及,让未来很多的做云服务商的,大家在技术能力方面,在产品的功能、性能方面差异化越来越小。那既然在IaaS层面,我们的产品差异化要逐渐缩小,包括运营模式都很接近,那未来我们靠什么呢?难道是价格吗?这就是我们认为马上就要来临的一个同质化竞争。

    那第三点,很多人说PaaS,其实从一个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可能大家觉得Paas是一个理想的终极IT运行平台,因为对于开发者来说能把软件的事情coding完了之后,直接丢到PaaS的这样一个容器里面去,是非常省心的事情,对于开发者而言,没有运维,也不用考虑很多的环境配置、安全,备份以及各种支撑。但是实际上,我们对我们的用户,有做过大量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发现选择PaaS的用户是很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 国外的不管是GOOGLE的GAE还是 国内前两年新浪的SAE都无法获取大量的企业用户,所以最终SAE、搜狐云景还是陆续的退出了PaaS的领域。我们感觉Application Engine这样的平台更多只能满足开发测试环境的场景。但是对于严肃的生产环境的场合,我觉得PaaS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匹配度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的,更不要说我们去谈企业的业务它本身还是有大量个性化的需求和场景。整体来说,PaaS是一件看上去很美,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种情况未来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四点,虽然说全运行环境不会得到PaaS化,但在整个技术栈里,很多细分环节的组件还是朝着服务化的趋势去走的,比如说,数据库中的MySQL、Postgrel、MangoDB都已经服务化,还有包括消息队列、推送、IM通信、支付等方面的开发组件PaaS化也都有不少公司做的很好。

    最后一点,关于这两年比较火的容器技术,比如说docker,其实我们对容器技术的接触也是源于三年前,安畅在内部,不管是我们的研发还是自己一些平台的运维,蛮多的场景我们都应用了docker。我们也与用户进行了交流,但实际上,我们最后的判断是,如果容器想要大量的应用于很大的生产场景,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容器集群的管理,因为真正的生产场景,绝对不是一台两台单机的服务器,小规模场景本身无法最大化利用容器的优点。所以说基于container的技术,未来大范围的应用和场景有两类公司:一类是大中型的互联网公司,场景相对统一,单一应用的横向规模大、前端无状态化,自动化运维的需求突出。另一类场景就是公有云服务商,不管是自身的大规模平台运维,还是有一些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不高的小用户需要快速的部署应用环境,在这些方面,我觉得容器有很大的价值。比如说AWS的Marketplace的Bitnami的成功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        
    这是我们去年夏天对于所处行业未来走势的思考和看法。不一定对,但你总要做出判断和选择。


    第二个思考维度,就是是软件开发模式这几年的变化,我认为是对云计算行业未来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方面,云服务本身会改变开发与运维的模式,而另一方面开发与运维模式的演进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行业趋势和生态格局的变化。早期我们开发模式是C/S的架构,慢慢过渡到B/S,现在B/S又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化。最明显变化就是,这个“S”本身,在开始裂变成一些很多的微服务,这个“S”本身也在分层,IaaS以及PaaS已经变成了可编程的资源,大家通过程序代码可以直接调用资源。,我们在新的开发框架里的消息推送,以及队列,都可以调用一些现成的公有云服务。除了这些可以以公有云形式使用的外部微服务在本地实现和运行的系统架构也都设计成微服务的架构。Microervice这个模式给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扩展能力带来很大的价值。

    第二个,是程序员与运维工程师,在IT采购的决策链里面话语权会越来越大。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趋势,我们以前,在四五年前的时候,我们的售前销售和企业用户打交道,要不是采购部门或者是IT经理,甚至行政部门来做决策,这几年软件模式的开始变化之后,开发团队在做架构的时候,已经决定说不仅是需要一台服务器,  而是调用哪种服务或者是整个软件开发架构 ,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对云服务的调用或者是微服务的调用来进行的,这极大的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从一开始的时候从架构层面就已经决定了是采用云服务或者是哪家的云服务,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devops,开发和运维越来越驱为一体,自动化运维、运维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被放大。

    最后一点,云环境的运维管理已经成为用户面临的新挑战。关于运维的话题,就是我们要对IT基础架构进行安装部署、配置、进行性能和服务的监控、对数据的备份、安全防护,发生故障时进行排查,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运维我们会配置相应的团队,会购买一些工具软件或硬件,包括防火墙、监控软件、管理软件,那现在已经出现这样一种趋势,从IT运维有关的一些系统开始朝着SaaS化的趋势发展。在国外类似于Tivoli、Openview这样的IT运维软件,本身也是在发生裂变,裂变成这么一些小的软件,或者换句话说,裂变成很多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未来都可能成长为很大的规模,比如以专注于做IT服务管理软件领域的SaaS公司ServiceNow目前市值已经100亿美金了,监控APM领域的Compuware、NewRelic也都是获取了相当多的用户,发展速度非常快。除了这些运维软件朝着SaaS云化的方向发展,而以前企业自行运维或者由外包商来提供驻场式的运维外包的这么一种方式,未来必然会朝着自动化、平台化或者说适度弹性外包的云模式去发展。

    前面是我们对行业趋势,技术趋势的思考。但其实还有一种思考,就是从历史来想象未来。或者说,我们从当下的现实进行总结,我们发现一个自身积累得非常有意思有价值的数据,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过去5年,安畅除了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弹性的IaaS服务之外。我们积累了20万条的相应的技术服务工单,通过对这些工单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以前安畅的定位是为用户提供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这么一个基础的环境,用户在上面自行部署自己的应用环境、部署业务软件。我们在具体支持的过程里,发现用户只有20%的问题或者困惑跟IDC、IaaS公有云有关系,而80%的问题更多是帮助我配置一个Tomcat环境,我的数据库MySQL出现了异常该怎么办,我的网站变得很慢大量此类的问题,如果安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做纯粹IaaS层面的服务商,我们可以说这些问题跟我们无关, 应该是用户自己的运维团队来解决的,但实际上,通过我们与这些用户深度交流时发现,我们的用户群在运维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那么的强。
    从一开始,安畅的技术团队就本着用心服务的这么一个原则,一直都在帮用户去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服务溢出是企业级服务市场永远无法避免的话题,在我们的产品服务体系远没有成形的时候,我们作出的决定是先尽最大可能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现实问题,看看用户的需求、痛点到底是什么,过了几年我们再来总结能否形成产品化的东西。因此到2014年,我们开始总结,随着移动互联网、O2O市场开始火爆之后,在整个互联网+大潮创业里面, 大量的初创公司团队的IT需求爆发所带来的运维压力短期内是无法补足的。
    所以,我们认为安畅所积累的小小20万条工单,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大量运维人员的重复配置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几乎是浪费的。而对于很多的初创公司,包括我们接触的很多公司企业,一方面需要把极其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开发和业务运营中,他们的运维团队方面的资源或是可以调度的力量非常不足,可能他们可以做5*8,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务都会拥抱互联网,这种5*8的运维力量无法满足7*24小时场景的需求,当出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有没有人去解决问题。或者是企业招来的人,如果在一个简单的IT环境下,如果只有几台服务器,他呆了半年,觉得学不了太多的东西,他准备离职,离职之后怎么能迅速的去补上这个运维能力呢?其实这样的问题,对于不少企业都是很大的痛点。
    所以,我们认为IaaS本身在基础资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交付的方式, 而相应的运维可不可以也以云的方式来集中提供交付,这是我们所思考的内容。
    所以最后,我们总结了安畅决定自身商业模式和定位的几个重要的点:
    第一,不要偏离技术趋势 ;第二,不要脱离自身优势和基因; 第三,不盲目跟风,关注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痛点 ;第四,在大时代面前,在云计算这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我们应该关注小机会切入,找到细分的利基市场。最后一点,不重复造轮子,这点很重要。
    在整个IT行业,应该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应该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去做,实际上你也无法这么去蛮干。一方面是,用户的场景十分的复杂、多样化,你无法适配所有行业所有用户的需求;第二技术栈本身会变得越来越来复杂庞大,从服务的角度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成整个架构平台服务供给。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

    第一个,万亿级云计算2B市场的背后,其实是2D和2O的深耕。 D是Development,O是operation。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逻辑转型,也是我们这轮思考的最大收获。以前我们关注的是用户,现在更关注的是用户,以前我们关注的是2B,现在我们关注反而更多的是2C,我们认为其实并不是你把老板伺候好了或是哄好了就OK了,其实最根本的应该是满足IT本身的用户。IT的用户是谁,你就要把他的问题给解决掉。

    第二个,企业用户,尤其是运维力量薄弱的中小规模的企业,在使用云服务过程中,运维是很大的障碍和痛点,但没有被很好满足。

    第三个,可以说是我们在博弈,我们判断公有云大厂不会直接为云计算用户提供深度运维服务。有些公有云服务商通过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第三方运维服务公司的选择,但很多用户使用下来体验并不好,这和运维这件事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运维管理和IT环境本身有很高的耦合度。另外中国用户的习惯也很特殊,不希望出现问题后看到基础云服务商和运维服务商之间扯皮。    
    这两年,随着公有云逐步市场所接受,在一些公有云服务商的强烈市场攻势下,我们也有些用户迁移到别的平台,其中也有不少几个月后又迁移回来,安畅针对这些用户作了简单的访谈,原因很简单,用户遇到了一些系统层面的问题,但云服务商告诉用户这不属于支持范围,这样的服务能力输出显然与这类用户的期望有很大的鸿沟,也给用户的业务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类用户希望能有一家云服务商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一个入口、一个Portal这样的一个方式。
    所以安畅过去5年的积累,包括底层技术积累、 5年积累的全面运营能力 、以及我们对中小企业IT运维需求的把握,对IaaS服务的深刻理解,最后我们锻造的一只优秀的团队,这都是非常值得去深挖的优势。

    所以,基于前面的这些思考,
    我们清晰地决定安畅今后几年的路,应该走管理式云服务这条路,也就是Managed Cloud。我们希望大家以后看到安畅能想到管理式云服务 ,看到管理式云服务能想到安畅。          


    这句话听上去有没有很像美国的一家公司Rackspace?

    没错,Rackspace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它在美国市场格局中的地位和感受其实上跟我们蛮相近,当然我们目前还不是一个量级的。 Rackspace一年的收入在十几个亿美金,市场估值大约有7个billion,不过格局和定位非常接近 。但和RackSpace相比较,安畅会做得更加的开放,更加的一站式。中国的市场非常大,我们对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有信心。

    那究竟什么是管理式云服务呢?

    我们对管理式云服务的定义不仅是冷冰冰的服务器资源服务或一堆牛逼的技术参数,我们将云计算资源、技术、人和体系流程在云端合为一体,能够真正一站式解决用户的需求和问题,才叫完整意义的服务。

    从这图我们就能非常直观的看出,IDC公司所能解决的就是数据中心和网络,公有云公司提供给用户的就是服务器计算、存储、把相应的中间件和操作系统交付给用户,其实还是纯粹的资源层面。而安畅在这基础之上,帮助用户做方案规划、部署配置、安全监控、灾难备份、性能优化、服务器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中间件管理。换句话说,对于我们的用户而言,你只需要负责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coding工作,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交给安畅一站式来解决。
    这是我们对于管理式云服务的另外一种解读,也就是白盒PaaS。白盒PaaS意味着用户无须为环境的部署和运维操心,但又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应用程序堆栈是怎么运行的,遇到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在这张整个服务堆栈的图里面,这就是我们说从数据中心到网络到混合云平台,到51管家,我们整个的团队、知识库、以及云计算场景下的ITIL服务管理体系的最佳实践,统一在一起面向我们所有的2万多名用户。

    下一个话题,我们探讨下安畅是怎么来做管理式云服务。这些年我们也走过了很多坑,才领悟出。第一云不是技术,它不是谈谈虚拟化,谈谈性能就行,当然这是最核心的技术。第二,云不是资源,不是说我们交付给你的就是服务器或是存储。云的本质是服务,但是服务是指你的整体运营能力,你对用户需求的满足能力。

    我们认为在中国,做好一家管理式云服务公司,有三点:

    第一点,看不见的基础设施。除了承载云的数据中心,我们更强调网络。云服务严重依赖网络,对网络的要求非常高,而中国的网络环境偏偏又非常的复杂。除了在技术平台研发和构建运维服务体系上投入巨大之外,安畅一直竭力避免成为重资产的企业,我们没有选择把资金花在建造数据中心上,但在过去的3到4年的时间内,我们耗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建设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全路由BGP自治网络,在安畅内部称之为FastFiber,我们在国内把三家基础运营商整合在一起,在香港的节点我们连接了NTT、PACNET、PCCW、九仓电讯等4家国际运营商。目前通过这张网,用户只需在安畅云单点部署,便可以解决用户全网业务覆盖的需求。今年下半年,我们还会将网络进一步拓展到新加坡、美国和欧洲。      

    第二点,平台,平台里面最重要的我们认为还是技术和生态。云计算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程,并不单单是实现一个虚拟化。不管是从技术服务栈的角度还是从行业的角度,云本身更是由众多技术公司共同组建的庞大生态系统,绝非一家公司以一己之力能够支撑,涉及到复杂的底层基础设施、技术栈上的众多环节、运营体系、用户服务支持体系的构建。作为国内独树一帜的管理式云服务公司,安畅致力于为用户构建一个高度开放、深度集成的一站式云服务平台。从这点看,很明显,相对于纯粹的IaaS公有云,安畅的服务堆栈范围更广,但对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怎么做好这件事呢,开放显得尤为重要,一定不要重复造轮子,什么事情都自己干,这会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我们选择把行业里在细分领域里做的非常优秀的技术合作伙伴通过API的方式接入到我们的平台,在Portal和系统后台进行深度集成。这种策略极大丰富了我们的服务能力。         

    今年Q4我们会正式向外界发布的SmartOps就是我们平台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我们希望把SmartOps打造成国内最领先的开放式的云端运维管理技术平台,
    SmartOps更多是解决用户环境部署的自动化、备份、监控、安全,还有服务管理,还有为用户提供各种日志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服务。
    这张图就是我们整个的SmartOps的技术堆栈
    那主要是几个部分,最上面的部分就是为用户提供的Portal,这是一个一站式的Portal,通过这个Portal用户自己就可以通过可视化、全视图化的界面来管理自己混合云的基础架构,包括所有服务管理里面事件、问题、变更、发布、SLA的管理功能都集成在这个里面。那我们这个右边,就是体现SmartOps和第三方技术合作伙伴的开放连接。通过API对接我们很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虽然我们还没有发布,但可以剧透一下,目前我们把监控和APM领域做的非常优秀的云智慧,在安全领域的云锁、绿盟,还有三大运营商自身的一些防DDoS的系统,我们都以API接入进来。与之相关事件的响应和处理,都以自动化的方式运行和响应。
    那左边这部分是SmartOps数据处理规模很大的一个子平台,这也是我们内部为什么也会使用Hadoop/Spark的原因。为了实现各种安全威胁的实时分析防护,也为了保护用户数据层面的安全,消除用户对数据的安全担忧。安畅选择用非侵入的方式来帮助用户分析Internet上的各种访问信息。每天我们会从所有数据中心核心的网络设备去采集大约几百个G的FLow流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会去帮用户做全面的网络访问日志的分析。底层我们通过API直接对接自身的公有云,并通过IPMI去管理物理裸机的设备,这是对SmartOps技术堆栈的简单介绍。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的,你解决用户问题的服务能力。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从最底层的网络层面,到IaaS层面,再到OS、webserver、邮件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等等,这些层面出现的所有问题,你都应该具备能力迅速帮用户解决。

    我们对外的运维管理服务产品叫做51管家,51管家全面体现了我们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我们对服务进行管理的能力。51管家里面有三个重要的点,就是工具、体系和人。关于工具,其实就是上面介绍的SmartOps。关于体系,我们过去花了5年时间,针对ITIL管理体系在云环境下的最佳实践作了大量探索和落地工作。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团队中的人的作用,就是一切的事情我们通过技术能自动化的都尽量不断自动化,提高效率,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和事情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完成,比如复杂故障的分析排查(虽然SmartOps强大的监控和分析功能已经极大缩短了故障排查时间),发布的控制,变更的处理。尤其是安畅为一部分用户提供的是Full managed service,也就是全面的管家服务,用户连Root这样的管理员用户名密码都是交由我们来管理,那这个背后是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一个团队。我们51管家团队的人员目前一部分在西安,一部分在上海。我们根据ITIL的最佳实践,构建了多层次的服务交付和支持团队。

    简单说下安畅目前的运营情况,

    大概是这个样子,20000多活跃用户,其中大约3000多家稳定的持续付费企业,

    目前管理的服务器规模在20000来台,每天大概承载3.5亿网民的访问。          

    未来的一年,主要还是有三件事,我们会持续努力:

    1、SmartOps+51管家进一步产品化

    2、对接更多的技术生态合作伙伴

    3、将SmartOps和51管家的服务能力开放到更多的公有云

    好的,这差不多就是我今天我分享,谢谢大家。

    附张图感受一下现场的火爆程度:

    附几张图感受一下大家对于安畅丨51IDC的肯定:

    演讲视频详情链接:
    http://www.iqiyi.com/w_19rtgmxsd9.html